|
【颜色:红 绿 蓝 黑】 |
但有不少地方的住宅小区的建筑风格、小区名称出现了照抄照搬西式、欧式风格的现象。刻意的模仿使小区建筑如同西方世界的“翻版”。问题是倘若真的能够把握西方建筑风格之精华,真真切切体现出西式建筑之风采,这类“洋为中用”,只要不与城市整体建筑格局相抵触,倒也情有可原。一位行家朋友说,现在西式风格的建筑大多只不过是简单的“克隆”,形似而已。这类建筑群纵然起个好听的“洋名”,也会让人觉得荒唐和不伦不类。
住宅小区起“洋名”眼下是司空见惯。有人说,起“洋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经济繁荣,同世界接轨的结果;也有人说,起“洋名”显示了中国建筑业敢与洋人“叫板”的勇气。如此说来,似乎也有些道理。然而,细一琢磨也不尽然。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美建筑在市场上刚一亮相,确实以其新颖的建筑风格,美观实用的设计理念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相比之下,我们亘古不变的建筑模式,无论从外观、实用等方面确有些“稍逊风骚”,自打这类披着“洋”皮的楼盘被炒火后,招致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效仿,小区起“洋名”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崇洋心理。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开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在走向成熟,老百姓图的再不是什么洋品牌,而是商品房的货真价实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商品文化,品牌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好听、顺口的小区不乏其例:如北京人家,中国房子……国人一看这些品牌就有一种认同和亲切感。笔者认为,建筑应显示人文神韵,体现美好个性,真正成为城市中“凝固的音符”、“立体的画”。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产生归属感、自豪感。
城市文明与鲜明的个性,要靠打造叫得响的民族品牌,要靠建筑设计师和城市建设者的共同努力,而不能指望“洋名”而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