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色:红 绿 蓝 黑】 |
现在,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建筑师需要学习的不是“洋设计”的创新而是创意,中国建筑设计需要的不是催化剂而是一滴清凉油。
近一个多月以来,国际建筑网站相继报道了数起建筑案例都与中国有关,绝妙的创意引发全球瞩目,且让我们从这些经典案例说起。
关键词:绿色建筑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在美国“绿色建筑”备受青睐。出于对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担忧,美国办公场所兴起了一场鼓励环保建筑的“绿色革命”,目前支持“绿色建筑”的城市、知名企业和房产开发商日益增多。
像高盛、沃尔玛等跨国公司都在寻找自然采光更好、空气更清新、建筑材料有毒物质含量低的办公楼。洛杉矶、盐湖城和芝加哥等城市提出新建公共建筑须达到更高的环保要求,并采取措施鼓励建造和使用环保建筑。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副总裁谢利·比利克说,该公司2004年按“绿色建筑”标准改造了办公楼,如今公司的水、电和燃气费用节省了38%。专家指出,随着施工方法的改进和绿色产品的增加,“绿色建筑”的造价将不断下降,直至与普通建筑的造价持平。
而在中国,绿色建筑才“现身”不久,就开始在摇篮里睡着了。首个绿色建筑即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的落成,的确让中国建筑界眼前一亮,但也让投资者付出了“血本”,更让开发商不得不望而却步。
清华大学节能楼共四层,建筑面积仅为2900平方米,在没有土地成本的情况下造价2400多万元。应用了世界上80%的高科技节能技术、产品,主要用于展示、实验和推广各种节能建筑及先进技术产品。建设部科技司节能处梁俊强处长预言:“中国老百姓要想住上绿色建筑,至少还要等待10年。”
关键词:零能耗
上个月,一位美国建筑师修建了一栋造价在20万美元的“零能耗”房屋。这种房屋一年的平均电能耗和热能耗为零。美国当地居民表示:“尽管这栋房子采用了目前的一些最新技术和节能构造,但其造价还是能被常人所接受的。”
事实上,从2000年起美国就开始大力推广“零能耗住宅”。近年来,为了节能和环保,美国能源部正在大力推广“零能耗住宅”新技术。通过改进建筑设计和材料,美国房屋能耗已比1980年减少了30%。美国“零能耗住宅”有室内温度变化小、不怕停电、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等优点。该技术视房屋为一个诸多元件协作运转的整体,通过最佳整体设计、利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及节能设备,达到房屋所需能源或电力100%自产的目标。
说到“零能耗”建筑不得不提2001年响彻中国的一句口号:“告别空调和暖气时代”一度吹响了节能时代的号角。2003年,当代万国城推出万国城MOMA,科技含量更高,而能耗更小,号称是“零能耗”建筑的“升级版”。2005年,北京锋尚的掌门人张在东再次出手,携五合国际主持设计的“南京锋尚”,成为“零能耗”科技住宅的旗手。就在近日,一个广州版的“零能耗”建筑“珠江城”奠基,号称其节能设计世界领先。
如此林林总总的“零能耗”建筑在中国推陈出新,难免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对此,节能专家、五合国际副总经理卢求认为:“目前我国的零能耗建筑还达不到不耗能的水平。建筑都是从低能耗到微能耗再到零能耗,但从现在国内的经济情况和技术水平看,进行大面积的推广还不太可能,也不适用于写字楼等大型建筑。”
目前,建筑能耗占中国总能耗30%。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争取到2020年,使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建造和使用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关键词:环保屋顶
据世界建筑新闻网8月10日报道,英国Alsop事务所在新加坡克拉克码头设计的“环保屋顶”多用途项目,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多用途项目是Alsop在亚洲设计的第一个大型项目,一座设计独特的重新改造项目。耗资4530万欧元的多用途项目是由Capitaland开发的,将这块地区改造成一个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胜地。该项目的最大亮点是建筑师巧妙地利用遮荫、冷却系统来配合当地的气候,把这套系统安装在屋顶上,不但增加了项目的视觉冲击力,还改善了周边环境。设计师说:“自从今年3月实施环保屋顶工程后,步行交通增加了4倍,可见其有多么成功”。
Alsop评价说:“只是进行了屋顶改造,就成为视觉标志,成功地吸引人们回到克拉克码头。”
同样的事情在中国也在上演。早在几年前,屋顶这个城市的“第五立面”,已不再是隐秘的角落。在众多专家的千呼万唤声中,一个个“平改坡”工程终于上马。但是,尽管专业的屋顶改造设计方案疾吹城市变革,也很难改变具体实施中举步为艰的困境。这个困境或是进口的环保材料,或是拆迁问题。
在今年7月举办的首届绿色建筑研讨会上,联合国交流与协会委员会副主席提出疑问:德国从50年代开始搞屋顶绿化,中国的屋顶何时变绿?对此,北京屋顶绿化协会会长谭天鹰感慨地说:“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沙漠和荒漠化',口号是莫使荒地变沙漠。在我看来,当我在直升机上拍北京城时看到的屋顶正是沙漠和荒漠化现象。”谭天鹰说:“要解决屋顶问题,让它靓起来,对解决北京绿岛效应和沙尘问题都有好处。”
虽然差距让我们倍感沉重,但今年3月加拿大传来的好消息还是让我们感到了轻松的滋味。中国青年建筑师马岩松的创意作品中标多伦多地标建筑。现在,再回到开头我们谈到的话题-创意,它让华人世界眼前一亮,它给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种下了一粒种子。而我们的希望是,无论任何环境它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绿叶——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