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设计 | 文章 | 园林 | 规划 | 建筑 | 房产 | 花木 | 考试 | 法规 | 企业 | 考试
居住区景观 | 城市公共绿地 | 商业区 | 校园工业区 | 风景区 | 旅游区
 
报料电话:Tel:023-6547236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业界动态 > 正文

当年古建模型今朝超炫“设计”

WWW.fjyl.com.cn 时间:2006-8-10 10:38 作者: 景观网 来自: 景观网 阅读:80次
【颜色: 绿
 “双年展”,一直以来给人印象是年轻、先锋和前卫的代名词。昨日,当首组“超设计———2006上海双年展”展品由同济大学运回上海美术馆展馆,却叫人颇为意外———它既不超炫、新颖,也不含有高科技,而是4件积满灰尘的古建筑模型。

  上海双年展策展人之一、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有意将这些古建筑模型上的灰尘掸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吴长福却阻止道:“这些沉积了50多年的灰尘也是模型不可再生的一部分,绝对不可以掸去。”

  镇校之宝首次公开展示

  此次上海双年展位于展厅中心位置的作品,正是四件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提供的古建筑模型——苏州三清殿、苏州灵岩寺大殿、苏式鸳鸯厅和清代北方宫式殿堂建筑。这些古建筑模型是从同济大学仅存的8件古建筑模型中精选而出,可谓是同济大学的“镇校之宝”。

  原本一直置身“深闺”中的古建筑模型,凭借“超设计———上海双年展”,使得公众有机会一睹“芳容”。这些古建筑模型不仅完全复原建筑本身,将南北古建筑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细节处同样表现得精巧绝伦:只有巴掌大小的门和窗不仅镂花雕刻得精美,而且还能灵活开启;屋檐下悬挂着的小铃铛在风中摇摆,檐壁彩绘也是无比精致;最令人叹服的是苏州三清殿模型中,除了建筑本身,还特附其上古代修葺建筑所搭建的脚手架———交错的架子,两边可以转动的轱辘,真实再现古老的修葺技法。

  这些建筑模型是由已经过世的老艺人徐永甫、徐和森师徒在上世纪50年代制作,同济大学学生几乎都是看着这些模型成长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就是其中一个。据他介绍,这些模型最初位于具有典型包豪斯风格的文苑楼,上世纪80年代移到了红楼过道上。制作模型的徐永甫、徐和森师徒的手艺让当时还是学生的阮仪三惊叹不已:从未去过北方,也从未接触过北方建筑的徐和森,站在雍和宫前,看了半小时,一个完整的模型就诞生了;戴复东院士当年为国外设计的三处现代建筑,设计图纸尚未完善,徐和森却又将模型做了出来。

  搬进双年展的再创意

  “超设计——上海双年展”与落满灰尘的古建筑模型,似乎是两件毫无关联的事情。然而,事实上,当这些模型跻身于上海双年展上,这一事件本身就是一次富有创意的“超设计”。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最先进的科技、最前沿的时尚才称得上‘超设计’”,张晴说:“这些古建筑模型在我们如今的时代就是一件‘超设计’的作品。虽然,现在有三维设计、机械加工,但是却几乎无人可以再如此栩栩如生地打造出古建筑模型,这些过去看似平常的手艺活今天已经失传。在上海双年展中,我们要看的不只是鲜亮的作品,而且还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根’。”

  这些古建筑模型本身甚至影响着如今活跃于中国建筑界的诸多建筑师,因为一批又一批从同济大学毕业的学生,当年都曾为这些模型所惊叹,甚至由此选择了园林设计之路。“它们是活生生的中国建筑范本和缩影。”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表示:“它们的存在,其实是一种无声地对西方建筑艺术的抗衡和交流。”

  图:古建筑模型的门窗做工精致,惹人喜爱

文章页数:第[1]页  【责任编辑:景观网 】

页面功能 【评论】【字体: 】【打印】 【关闭
关于建筑相关链接
  滨湖新区:合8家之长 画“三重水景”2006-8-9 15:14
  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年内竣工 建筑体现地域特色2006-8-9 15:11
  中国建筑文化年度巡礼活动再度举行 2006-8-9 15:10
  耗资5000万!重庆人民大礼堂首次大修2006-8-8 12:38
  重庆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研讨会召开2006-7-28 8:48
发表评论 热点评论
网上大名:
 
本级分类
业界动态
活动报道
人物访谈
企业快车
城市聚焦
观点评论
项目招标
阅读排行
 1重庆景观设计人才稀缺
 2景观设计师重庆职场抢手货
 3中外设计6家公园谁更“美”?
 4洋设计公司大块吃肉 本土企业喝汤…
 5评2006年消费者最喜爱风情楼盘
 6重庆开放规划编制市场公开征集编制…
 7重庆规模最大景观带明年建成
 8重庆市将出台主城区城市雕塑规划
 9以苏黎世为榜样 瑞士城市规划大师…
 10我国首个屋顶绿化地方标准出台

欢迎企业专题建站报道
市场合作:023-65472360
业务服务:023-65472370
在线QQ:20244290
信箱:landscape@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