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重庆市磁器口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 |
|
WWW.fjyl.com.cn 时间:2005-10-15 16:14 作者: 佚名
来自: 互联网 阅读:121次
|
|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北部嘉陵江畔,距市中心14千米,距沙坪坝区中心3千米。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临石井坡,辖区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13819人。现保存下来历史街区包括清水溪、嘉陵江、凤凰溪和渝碚路所围合的区域,面积32.5公顷,街巷格局和自然环境风貌基本保存完整。其中磁正街、横街及黄桷坪巷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自然环境逐渐遭到污染和破坏;传统居住环境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建筑逐步老化损坏等问题。为加强该地区的保护,促进其科学发展,开展了本次保护规划设计。
一、规划构思
1、整体性的保护思想——磁器口是重庆主城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是山城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规划中采取整体性保护方法,将山地自然环境保护与历史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空间环境、历史建筑保护与地方文化传统保护相结合,以完整的保护街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2、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有机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遵循原真性原则的同时,将街区历史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造、居住及卫生条件改善相结合,提出积极性的保护措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3、可操作性的规划思想——注重保护政策、资金筹措、管理模式等问题的研究,将规划与实施管理相结合,提出可操作的保护方法,以保证保护规划能够有效地分期实施。
二、保护原则与目标
1、保护目标
根据“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威尼斯宪章》以及“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的《华盛顿宪章》的精神,以保护磁器口历史街区山地风貌及传统民居特色等物质要素为重点,采取积极而审慎的保护措施,发扬山地建筑文化传统,焕发街区活力。
2、保护原则
立足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统一协调”的原则。突出保护重点,合理确定控制区域,综合提高街区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三、空间布局
1、保护区划分及保护要求——根据街区特色和保护要求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对不同保护区内的建筑和环境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控制要求。在核心区内遵循原真性原则,采取“整旧如旧”的保护方式;建控区和协调区采取风貌协调的保护方式。
2、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保护和延承街区的山水环境、立体空间结构及整体景观和风貌,体现巴渝城镇的地域文化特色。
3、街区格局的保护——保护和延续树枝状的街区平面格局、多维复合的街巷空间,融物质环境与历史场所和民俗生活的保护于一体,展现街区传统风貌。
4、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具有浓郁山地特色的自由生长的建筑空间、质朴素雅的建筑形态,从形式、材料及色彩等方面提出建筑保护和更新的具体方法。
四、保护方式要求
按照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统一协调的原则,将历史街区的保护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并确定相应的保护要求。
1、核心保护区
对核心区内的街巷空间与建筑以保护和维护为主,不可随意拆建、新建,对确需拆建新建的建筑必须符合保护规划的原则和审批程序,保证建筑整体风格的一致。核心区内新建筑,其建筑形式、色彩和风格应与传统建筑相统一,建筑体量不能过大,细部构件和装饰构件均应采用仿传统的形式。建筑层数控制在3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9米),局部可采用四层。应采用坡屋顶、小青瓦、大挑檐等传统建筑形式特征。对核心区内已建成的与传统风格不协调的新建筑,应拆除或按照传统建筑的格调,对其降低层数并对外观进行改造。
2、建设控制区
控制区采取整治和逐步改造的保护方式,原有的街巷路径保持不变,一般情况下不得任意拆建,主要以小规模局部成片改造的方式进行改建。控制区内新建筑的色彩、风格应与传统建筑形式统一,建筑体量不宜太大,局部装饰应采取仿传统手法。建筑层数控制在4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12米),局部结合地形可放宽到5层(檐口高度15米),应采用坡屋顶、灰色调的传统建筑形式,以与核心区相协调。
3、风貌协调区
协调区采取风貌保护的方式,不得随意建设项目,应以成片改造的方式进行改建。协调区的第一个层次(渝碚路、清水溪、凤凰溪所围合的街区)要保护和延续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建筑特色,建筑形式应与核心区和控制区相协调,特别要保证第五立面的协调统一,宜采用坡屋顶、灰色调,局部装饰宜采用一些传统符号。建筑层数控制在5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15米),局部结合地形可放宽到6层。协调区的第二个层次(金碧街、重庆发动机厂、二十八中学以及凤凰山北山坡和西山坡)主要控制建筑层数和建筑风格。建筑层数控制为多层(7层以下),建筑风格要采用传统风格,尽量与核心区和控制区相协调和统一。
4、禁用材料
保护区内(包括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所有改造建筑和新建建筑严禁屋面使用琉璃瓦(宝轮寺宗教建筑除外),墙面使用瓷砖,以免对传统建筑环境造成破坏。建筑色彩禁止过于鲜艳,应以青、白二种色调为主体,以与传统建筑相协调。对于已经使用琉璃瓦和瓷砖的建筑,应加以强制改造。
五、创新与特色
1、地域文化保护的整体性——除自然环境、传统街道、历史建筑等物质环境的保护外,将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传统、民俗活动作为保护的重要内容,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扶植了地方文化。
2、保护规划与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在保护的同时对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加以合理充分地利用,避免了以往不考虑经济效益而单纯进行保护的不现实性,激发了街区的活力,推动了传统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学方法的运用——系统地将社会学方法运用于保护规划之中,采用调查表、采访、座谈会等形式调查街区发展历史、建筑情况、社会及经济状况,并通过分析和研究确立保护的总体思路,使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4、“参与性”规划过程——采用参与性的规划方法,规划中注重文化、规划、园林等部门以及当地居民的全过程参与,并吸收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使保护规划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科学基础,能保证保护规划的有效实施。
5、规划与实施管理的紧密结合——除在规划中注重实施管理的研究外,还加强了规划后的技术跟踪和服务工作,与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指导规划的实施,保证了保护规划的落实。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 32.5公顷(不含河流)
其中核心保护区 5.5公顷
建设控制区 8.8公顷
环境协调区 18.8公顷
容积率 0.78
建筑密度 26.9%
绿地率 36.2%
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停车泊位 90辆
核心保护区建筑层数控制 3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9米)
建设控制区建筑层数控制 4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12米)
风貌协调区建筑层数控制 5层以内(檐口高度不得高于15米)
近期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估算 3724.5万元
七、实施效果
保护规划批准一年多来,按规划要求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1、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改善——对清水溪、小街溪进行了整治,加强了两岸植被绿化;清理垃圾并设置垃圾收集设施;主要街道磁正街和横街更新了部分石板铺装;投资150余元改造了核心区市政管线,增加了照明及小品设施,极大地改善了街区环境。
2、保护建筑的修复与更新——对核心保护区内的部分民居建筑进行了维护和更新(更换损坏构件、墙面粉刷、内部功能改造等),改善了居住条件,并强化了街区功能。对6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整治后,设立了与磁器口历史有关的1处教育博物馆和5处传统工艺、民俗陈列馆,增强了街区的历史氛围。
3、传统文化的复兴——大力恢复了民间工艺、茶馆、川剧清唱、传统饮食等特色文化,结合现代城市生活的要求积极开展旅游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